欲望引導行為與思考

  長久以來人們的行為模式就不斷的受到欲望所牽引,不論是物質上的饜足亦或是精神上的空虛,皆都是來自於欲望,而其所涵蓋的範圍大到戰國七雄的群雄割據小到當你看小說捨不得睡覺都包含其中,簡單來說欲望就是你所想要的,而我們是否真的需要活在這充滿挑起欲望的社會中呢?在我看來欲望有好有壞,什麼是好的欲望呢?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需要為發明之母,人類因為有需求的欲望才能不斷的進步不斷的創新,又人們在事業上有所企圖心,因而帶動了事業上的成就,這樣的欲望就是上進心,然而什麼是不好的欲望呢?例如想要靠賭以小搏大的心態這就是貪念,絕大多數不好的欲望都源自於貪和忌妒,佛家長說四大皆空,我簡單的就將他解釋成為降低自己的欲望,接下來我會針對好的欲望和不好的欲望來探討,再來決定我們是否應該活在一個充滿挑起欲望的社會中。
  沒錯,我們確實生活在一個充滿挑起欲望的社會中,各種廣告文宣不論是紙張、傳播媒體甚至現代人無法脫離的網路都充斥著各式各樣誘惑,在過去的年代,人們要取的購物的資訊除了等傳單寄來家中外,剩下的就只能直接去商場或百貨公司,然而資訊發達的現在,除了網路的崛起成了一個通路之外,更重要的電視購物打破大家的購物習慣,從前在家的主婦們除了重大節日外幾乎可以說是365天都在相同的生活圈生活,伴隨的電視購物的出現,主婦們的在家做家事之於打開電視就開始逛街,想要就撥個電話貨到付款,甚至還有七天鑑賞期,種種環境和購物習慣的改變,也使的生活在這樣社會中的我們欲望也比從前的人來的多,古人常說由奢入儉難,現在的我們想要回到從前的樸實看來是需要一點奮鬥,然而我想老師在上課時會拋出這樣的議題,因該是看到時下的年輕人盲目的追求名牌,但是真正追求名牌背後的含意,我想大多不是因為實用,看到隔壁同學買了個新型的手機,就會看看自己手上那隻才續約不到半年的是否該淘汰,看到隔壁同學背了個新包包,就會心想我是不是也該再添購一個?每個人都想和大家與眾不同,就算不能如此也要能夠跟的上”潮流”,種種的比較和忌妒也使我們陷入了迴圈,厲害的是商人們抓準了這個特點,紛紛在宣傳上加上了”獨特”、”限量”、”唯一”等等的字眼,在人類的本性驅使下,我們有了欲望,或許購買當下我們的確滿足了欲望,但伴隨而來的懊惱、絕望也不是沒有,再想想,超市買一送一優惠,你真的賺到了?第二件六折真的有賺?還是只是欲望趨使?你是否也有在購物回到家後發現這東西你只會用一次,甚至不使用?這些上述的例子我想你我都有過,換個角度說吧,強烈的欲望會轉換成衝動,人們一般在衝動下所做出來的選擇往往都是有蝦疵的,這也就是不好的欲望,總和以上的看法我們似乎不太需要活在這樣一個充滿挑起欲望的社會中,但是真的是如此?
  一開始我就提到,欲望有好有壞,然而好的欲望使人向上進步,反之也可能使你向下沉淪,那麼我們所生活的社會中,什麼會挑起我們正面的欲望呢?說實在能主動挑起我們正面欲望的事情真的很少,人類是一個很奇妙的生物,我們都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但是我們卻不會因為知道這是好的事去做也不會因為知道這是壞的事而不去做,大家都知道上課能充實自我,上課對自己有益,也知道翹課是不正確的,但是我們的選擇卻不會因為知道這樣的事情而每次都選擇去上課,一個壞習慣的養成可能只需要兩天,但是要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可能需要二十年,我個人是比較偏向荀子的人性本惡論,也就是唯有透過禮義的薰陶,才能使我們漸漸拋下那劣根性,最近我也常在想,為什麼當我們做不好的事的時候內心會有莫名的快樂感,當然這快樂的事是不包括殺人放火,這樣的感覺很妙我想值得去探討,好像有點離題了…那麼什麼才是一個所謂的正向欲望呢?如我前面所提的上進心、企圖心、求勝心都涵蓋在內,人們唯有在想要的時候才會不顧一切的去追求,就像小時候大家一定都有寫過我的志願類似的文章,希望轉換成欲望進一步轉化成你學習的動力,這一連串的模式就是正向欲望所驅使,再舉個例子倘若一個人連一點基本生存的欲望都沒有的話,那麼他可能會餓死,人類不能活在沒有欲望的社會中,更確切的說欲望是人類生存的動力,米飯是物質上的糧食,那麼欲望就是精神上的糧食,所以我們是否需要活在一個充滿挑起欲望的社會中呢?說實在我還沒有一個真正的答案,這個問題本來就充滿者矛盾甚至可以說是渾沌,雖說沒有一個真正的答案,但是在我內心中現在的作答是,我們不能活在沒有欲望的社會中,但學著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我想還是比要改變環境來的簡單而且重要。

2010-01-06

中國士人文化-通識心得

書名:浪漫情懷與詩化人生-唐代文人的精神風貌

  回憶上次閱讀這樣的書籍似乎是好幾年前的事了,升上大學之後就算看書也都是教科書,所以這次修這堂課應該也是個意外的收穫吧,這本書厚厚的一疊但卻只簡單的分了五個章節,而我再閱讀時也嘗試的在不同的章節中從不同的角度去見識了那遙遠的士人那浪漫內心中的堅持和豪放外表上的無奈,「唐」不僅僅是中國歷代的強盛國家也是中國人文蓬勃發展的精華時期,其在詩、詞、書、畫的造詣上更是到達了巔峰,因此說唐代士人足以代表三千年的文人歷史我想也不為過。
  這本書的寫作的方式是由作者的論點配上詩、詞的佐證交織而成,不難看出作者對唐代文人的內心和作品了解的有多透徹,唐代文人不僅僅傳承了過去的文人的優良的血統,更創造了那種自由灑脫的讀書情景,書中一開始便提到,唐人多讀書於山林寺廟之中,與青山綠水為伴,既學習知識,復陶冶性情,進而養成了無拘無束的自由人格,唐代之所以能成為盛世其很大的因素是源自於科舉制度的健全,進一步打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社會型態,平凡的社會階級流動,使得人才輩出,也因此對於家境貧苦卻又想要有所作為的讀書人而言,參加科舉考試就是一條最近的路,而萬般接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意識也漸漸深植民心,甚至影響到了相距兩千多年的我們,然而貧寒人家生計本來就困苦,當然不能只養一個閒人而不勞動,但矛盾的是書卻又不能不讀,因此到寺院讀書的學子也越來越多,原因無他寺院每日皆會提供一餐的功德飯,但白吃白喝也不免遭受僧人的白眼,因此不少的讀書人在這求學的階段就看透了世間的人情冷暖,考上科舉後之前倘若受到禮遇的讀書人當然就會有所回報,而那些遭受不好的對待的文人也會藉此機會回去諷刺,畢竟儒家教導我們是以直抱怨,再寺廟中讀書只是唐代文人的一小部分,還有另一部份則是讀書與山林之間,這部分最讓我印象深刻,很多的唐人雖然身在山林,但是主要目的卻不是讀書,而是熱衷於所謂的「終南捷徑」,文中作者引用大唐新語中承禎徐的話:「以僕所觀,乃仕宦捷徑耳。」,唐代以前讀書山林的目的就是為了遠離城市的喧囂擾嚷,而選擇隱匿於自然中,而會選擇隱居的這些人通常都是對名利權力視之如蔽蓆,然而唐代的文人卻不然,文中提到一個例子叫陶弘景,雖然他自稱「真人」隱居茅山,卻干預朝政,被譽為「山中宰相」,說實在看到這裡時,我內心既是矛盾但卻又有幾分肯定,會肯定是因為論語就說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在亂世中隱居的潔身自愛確是個選擇,但令人不解的是,唐代可是個盛世更有貞觀之治之說,其隱士人數之多,但真正的隱士卻又有幾人?利用高隱來現於世,這樣的行為難怪會被承禎徐拿來消遣,而另一個角度來看,就好像是文人和皇帝間上下交相賊,一邊為了成為明君而廣納人才,一邊又為了能在歷史上紀上一筆,所以才發展成了「終南捷徑」。然而這條捷徑也只維持了一小段的時間,文中引用白居易的<中隱>一詩,來解釋這曾經熱鬧喧騰的山林又歸於寂靜,而「終南捷徑」也成了「終南絕境」,由於詩過於冗長就不再這贅述了。
  我想自古的文人都受下面這些文辭的影響,如孟子的一段話:「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還有大學所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所有文人幾乎都是以天下大事為己任,無不想把自己的理念貫徹於國家的統治上,這樣的心態再盛世王朝時,確實能展現其才,但在亂世時呢?因此產生了文人的傲骨,上課時老師曾經說到風骨,風是無形的但卻感覺的到,而骨又是那麼堅毅而明顯,這詞的組合本身就是個矛盾,無奈的是從古自今的文人都是如此,「風」就像論語所說風行草偃,文人的修養本來即可作為典範,週遭的人會因為他耳濡目染,而「古」則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當世風低下,即便世人不會譴責這樣不好的作為,然而對士人而言只有對、不對或該、不該,其內心的標準不會輕易的動搖,作者提到一句話:「要面子使文人不得不做官,有傲骨使文人作官講持守。」文人飽讀四書五經,受到儒家的文化的影響不在話下,並了解什麼是正義,什麼叫流芳百世,什麼是遺臭萬年,因此每個讀書人心中都自己有一把尺,並照著自己的理念實行。畢竟有思考的文人,如果可以被一個小圈圈所歸類,那豈不是很可笑?
  談到唐代當然不可忘了其在詩的成就,自幼我們就背頌著唐詩三百首,這個區塊可說是既熟悉又陌生,我們熟悉著他字字的組合,卻對他的想表達的情感內容相當陌生,而唐代的詩大體上可分為兩大派別,分別是邊塞與田園,文中提到唐代文人生活多采多姿,仗劍遠遊、大漠從軍、一展男兒的磊落情懷和陽剛之氣;或優遊林下、寄情田園、享受大自然那份獨有的清幽和靜謐,這也是盛唐時代文人兩種最具代表的生活風範,每個時代都有田園詩派,難得的是邊塞詩派,不少能朗朗上口的名句都是邊塞詩,如王翰的「醉臥殺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又如李白的「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這些邊塞詩除了抒發情感外,不外乎就是對立功的渴望,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士人對自我期許都很高,因此感覺好像什麼都要留一點可以讓人歌誦的事蹟,才不枉此生。
  整個唐代有名的文人何其多,而唯讀我對李白就是會多那麼的注意一下,我想會欣賞他的人就是對他的那信手拈來的文采感到欽佩,而會對他有成見的話應該就是他的自傲狂妄,在閱讀這本書時,作者引用了很多我平時不會看到李白的詩、詞。很多不是讓我感同身受,要不就是讓我受益良多,如他在在<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詩中云:「片言苟會心,掩卷忽自笑。」,這樣平凡的文字卻組合出這樣具有意境詩,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把我想表達卻無法解釋的心情這樣的詮釋了,又如當他收到昭書時候所做的<南陵別兒童入京>一詩:「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樣的詩讓人讚嘆,但內容卻讓人對他的狂妄感到他似乎真的是詩仙,文章中還提到一個有趣的事,李白自視甚高,自比諸葛、張良想成為「帝之師」,雖說有點可笑但也不無可能,就如同曹操在亂世是梟雄而太世之能臣,如果沒有一個能讓他發揮的亂世,曹操是否也會像李白這樣名流千史也難預料,我不否定李白的高傲,因為我也了解我自己,從以前到現在我幾乎不太認同努力就會成功,英文字中的gift或talent我覺得釋最好的解釋,他指出這是上天賜與你的才能,這種被賦予的能力是不太需要被開發,只要放在對的位置他自然就會顯現出來,我想李白、我、甚至是諾貝爾的得獎學家,大家都差不多,有差別的是他將他的天賦發揚光大,只要每個人擺在對的位置,這世界上是沒有廢物的,有時候我也常在想,我的能力真的有比喜憨兒或是自閉症的人強?科學上也早已證實自閉症患者其對數字尤其是質數特別敏感,早期再找尋最大的質數時,即幾使用超級電腦去跑程式,也要花個好幾天,但是靠者這群人他們對天生數字敏銳,在那個時代解決的不少「數字」上的問題,現在想想牛頓那群科學家會不會也是自閉症患者呢?李白出生在中國,一個重文輕武的社會,因此他的才華得以發揮,如果他是生在非洲、德國這樣的城市呢,我想在非洲他的身材當奴隸應該也是被附贈的那種,而在德國的工業之城他的文采也應該只是被激笑成紙上談兵,主旨好像不太對了…,我想說的只是李白了解他自己,了解自己的才能,了解自己擅長與不擅長,我想那些看似狂妄的文句,或許也只是他心中那麼小小抱負,也容同老師上課說的真理”天才是沒辦法看透,但白痴卻是無法遮掩。”,畢竟鴻鵠是稀珍的,我輩蓬蒿豈能了解?
2009-12-02

Welcome to Hexo! This is your very first post. Check documentation for more info. If you get any problems when using Hexo, you can find the answer in troubleshooting or you can ask me on GitHub.

Quick Start

Create a new post

1
$ hexo new "My New Post"

More info: Writing

Run server

1
$ hexo server

More info: Server

Generate static files

1
$ hexo generate

More info: Generating

Deploy to remote sites

1
$ hexo deploy

More info: Deployment